饮食起居的小常识 贝母粥可治气管炎

立秋过后, 已进入秋季, 秋季如何养生呢 。 为大家推荐一款贝母粥的制作方法 。
主题:贝母粥
食材:贝母10克、白米50克、冰糖适量 。
做法:
1.将贝母去心研为末, 备用;
2.用白米煮粥, 煮至米开汤稠时, 加入贝母粉, 冰糖, 改文火稍煮片刻即成 。
此粥可润肺养胃、化痰止咳、清热散结 。
一、贝母研磨成粉加米熬煮治肺病
药粥, 是由药物或药汁与米同煮而成, 具有治疗或保健作用 。 然而药粥从配剂、蒸煮方法来划分就有很多种, 比如把“谷类+白糖+水”, 就是最简单的一种熬粥方式, 在这里不再复述 。
而有一种熬煮法, 就是将所选食物或中药先研磨成细末、细粉, 再与米谷同煮 。 今天教的贝母粥, 就是其中的一类 。
中医认为, 贝母味苦气平、微寒无毒, 入肺、胃、脾、心四经 。 可消热痰、止久嗽 。 此粥早晚各服一次, 适用于急慢性气管炎、肺气肿, 适合秋季有此类疾病的朋友 。
二、川贝母分三种以松贝最佳
川贝母主要有松贝、青贝、炉贝3类 。 松贝干燥鳞茎, 全体呈圆锥形, 顶端尖或微尖, 为川贝中之最优品, 以质坚实, 颗粒均匀整齐、顶端不开裂、色洁白、粉性足者为佳;青贝干燥鳞茎, 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, 颗粒多歪曲, 以粒小均匀、色洁白、粉性足者为佳;炉贝干燥鳞茎, 呈长圆锥形如马齿, 顶端尖, 以质坚实、色白者为佳, 品质次于松贝、青贝 。
提醒:
木对应肝, 肝开窍于目, 木资充盈才能眼睛明亮, 如有情绪易激动、烦躁不宁、胸胁隐痛、视力急剧下降等症状时, 就需要养肝了 。
肝最强时间:1~3时肝最弱时间:13~17时
强肝关键词:舒
肝怕劳累, 肝气最弱的这段时间一定要注意休息, 如果必须工作, 则至少每隔1小时让眼睛休息5分钟 。
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, 虽有“秋老虎”的余威, 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。 早晚温差的较明显, 白天很热 。 在夏秋交替的季节, 人们要怎样养生呢?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些饮食起居的养生小常识 。
1、饮食:宜多食滋阴润肺食物
古医书《素问》描述:“肺主秋……肺收敛, 急食酸以收之, 用酸补之, 辛泻之 。 ”意思就是, 酸味的食物可收敛肺气, 辛味发散泻肺 。 大原则上, 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, 秋天宜收不宜散, 桂林人要少吃葱、姜、辣椒等辛辣味食物, 可适当多食酸味果菜 。
《金匮要略》又有“秋不食肺”之说, 意思是, 秋季燥气当令, 易伤津液, 应以滋阴润肺食物为主, 此时, 已可多食用银耳、粳米、生地等粥类 。
冰糖雪梨川贝粥是最适宜立秋后食用的养生粥, 具体做法是:雪梨1个, 冰糖25克, 川贝少许 。 首先将雪梨洗净削皮, 切开去核掏空, 制成一个梨盅 。 梨盅里放入几粒川贝和冰糖, 盖上梨盖, 用牙签固定, 最后将雪梨放入碗中, 加冰糖、水, 隔水蒸30分钟即可 。
2、起居:早卧早起适当冻一冻
夏天日长, 人们是夜卧早起, 而立秋之后, 阳气开始收敛, 人们应开始“早卧早起, 与鸡具兴” 。 意思是, 立秋后应逐渐改变为早睡早起, 让肺气得以舒展 。
中医养生提倡“春捂秋冻”, 意思是适当“秋冻”, 更有利于增强自身对寒冷的适应能力 。 而立秋之后, 虽然天气逐渐变凉, 但暑热仍未尽, 不宜穿太多衣服, 不然会“捂出”感冒等疾病 。
3、疾病:预防关节病和面瘫
立秋后, 很多人还和夏天一样有开空调的习惯, 这样会容易引发感冒 。 这是因为, 白天天气热, 人们容易中暑, 晚上又受寒, 人们会更容易出现身热、头痛、关节酸痛、腹痛腹泻等情况 。

推荐阅读